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引领运输方式协同融合打造综合运输服务升级版

2016-08-18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构建通道联运服务系统。依托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陆路口岸,广泛开展对中亚、欧洲等国的公铁、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鼓励发展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等多式联运。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航空货运枢纽及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善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布局,大力发展空陆联运,探索发展铁路驮背运输。
  推进通道运行协同管控。推动建立跨方式、跨部门、跨区域的通道运输服务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通道内各运输方式间信息开放共享与互联互通机制,推进运输一体化统筹调度。完善通道内交通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统筹不同运输方式应急联动响应,提高协同保畅能力。
  >
  加快提升综合运输枢纽服务品质
  《规划》围绕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目标,着力完善综合运输枢纽设施功能,推动建立标准统一、功能融合、运营规范、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枢纽体系。
  提高综合运输枢纽规范化服务能力。建立综合运输枢纽统一规划、一体设计、同步建设、同期运营、协同管理的联动工作机制。规范运输方式间的交通标志指引、标识管理。推动铁路、公路、民航、邮政、城市交通等服务标准在枢纽内相衔接。
  拓展综合客运枢纽多元化服务功能。加强不同运输方式运行时刻衔接,优化枢纽接驳服务。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互设自助售票取票设备,探索开展旅客“行李直挂”和跨方式行李联程托运等业务。鼓励枢纽用地综合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升综合货运枢纽集约化发展水平。优化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支持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拓展多式联运服务功能。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鼓励铁路货运站场向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支持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与区域内产业互动,鼓励发展内陆货运场站。
  >
  加快发展先进适用的运输装备技术
  《规划》提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装备标准协同应用,提升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技术装备。推广标准化、集装化运载单元和托盘,推进集装化单元装载机具以及大型转运吊装设备、非吊装式换装设备普及应用。支持企业研发应用铁路驮背运输平车、半挂车滚装专用船舶等多式联运专用载运装备和机具,提升运输装备的通用性和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强货运车辆公告、生产、检测、注册登记、营运使用等环节的标准衔接,完善挂车、汽车列车等技术标准。改革车辆检测维护制度,推动建立营运“多检合一”及“结果互认”工作机制。加强对GB1589等技术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推进专业运输装备技术升级。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支持高铁装备“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发展中、高级道路客运车辆,推广应用大容量、低地板公交车辆以及空调车、无障碍化公交车辆。提升民航装备水平,推进国产大飞机投入试运行,有序扩大全货机规模。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运输装备。落实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鼓励研发专用车型,推动完善加气、充换电等配套设施。以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积极推广应用纯电动汽车。建立健全绿色维修技术和管理体系,支持企业推进绿色维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
  >
  加快发展开放共赢的国际运输
  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运输服务“引进来”、“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
  统筹集装箱国际班列协调发展。强化国际班列运行机制顶层设计,有效整合中欧、中亚国际集装箱运输班列资源,统筹线路和网络结构布局,优化班列运行组织和调度计划,推动形成“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运输组织、统一全程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协调平台”的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
  完善国际运输互联互通网络。围绕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以及中巴、孟中缅印等经济走廊,推进国际道路运输双、多边协定的制修订和签署实施,构建便利运输网络,推动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
  推动陆路口岸通行便利化。明确国际道路运输中央事权,落实对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责任,加强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形成运输管理、边检、海关、检验检疫一体化与“一站式”的陆路口岸通关模式。
  拓展国际航空航运市场。统筹研究国际航空运输开放政策,鼓励国内航空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进境外落地服务。支持国内机场集团“走出去”,通过托管、参股等形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适宜条件的机场管理。
  支持跨境寄递发展。推进寄递服务与跨境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完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布局,支持建设一批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和海外仓。推动提高国际快件通关效率,开发国际航空快递专线。
  >
  加快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