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工作要持续。文化品牌建设要久久为功。文化品牌建设首先是一个练内功的过程。内功练好了,要传导给别人,让别人感知、认知到我们企业的文化和品牌,这样才能达到创建的目的,才能发挥作用。这个工作不是一时之力就可以做成的,要有长期的、默默的工作和耐力。比如连云港“雷锋车”,当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后,他们以此为契机,以“雷锋车”为载体,体现了服务精神,到现在已经坚持了50多年。青岛交运“情满旅途”的品牌,从90年代初期开始,传承了几代人,最终让其发光的是多年的积淀积累。“郭娜陆地航空班”随着高速公路客运兴起产生,开创性地在高速公路客运服务上采用民航标准,随后十几年中他们不断深耕这一品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之以恒,最终让品牌得以叫响全国。这些都说明,做好文化与品牌建设需要坚持,需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找到企业的目标,找到特点和切入点,形成文化品牌创建的长效机制。
◇品牌是竞争力文化是生产力
王丽梅表示,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多年来致力于服务道路运输行业,为政府和会员企业搭建桥梁、做好纽带、反映诉求、提供服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组建了文化与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在14个分支机构中,文化与品牌工委是与道路运输业务独立之外的一个有关社会与发展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要组建文化与品牌建设的分支机构,以及打造文化与品牌库,想法源于协会在服务行业的过程中,倾听企业的呼声,和对行业发展的观察。
王丽梅介绍说,分支机构组建以来,行业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给予了很大希望。文化与品牌建设这一话题有别于中国道协既往任何一个会议的话题,行业曾经讨论客运、货运、出租车、驾驶员、危险品等等,讨论过行业管理、企业经营、技术进步等等,但这个话题的出发点是行业协会要通过先进价值观倡导,来服务并引领行业,这也是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宗旨的具体体现,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行业协会的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有关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地方对文化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这个层面,交通运输部颁发了在行业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意见,也倡导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和品牌。因此协会这项工作是有深厚社会背景,也希望在未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道路运输行业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历史阶段,当前就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原有的运输秩序被激烈的竞争打破,行业和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第二个是企业经营与发展长期依赖的管理与技术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于这两个特征,可以说现在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行业由闭门运转面对开放,过去行业自成体系,现在要面对全社会。当前,出租车、客运甚至是货运都面临着社会资本、社会投资方、新经营者带来的强大压力和挑战。这个特征说明我们行业再也不能用老思维、老办法、老渠道来解决当前面临的所有问题,必须探索新的东西,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
在这样背景下,行业通过缜密观察和研判,逐渐明晰了文化与品牌对行业发展的意义。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认为,品牌是竞争力,文化是生产力,它们属性没有变化,变的是我们对它属性的认识,当行业用过去的管理和技术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太容易去关心品牌建设,已经关心了的,是走在前面的。当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变化越来越多,因素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再认识文化与品牌的价值,它在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在提高。它的内涵在那里,但是由于不同的时间、环境、企业和人,认识有不同。观察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就是行业协会应该帮助会员企业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中道协要成立专业委员会,以及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行业要做这项工作,怎么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设文化品牌库的征求意见稿已经拟好,会严格开展意见征求,在条件完备时公告。最初委员会考虑了很多方式方法,比如评奖等,但反复研判后觉得这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颁奖的瞬间很热闹,拿着牌子回去以后各干各的,并不能给行业留下太多的思考,并不能给行业文化留下积淀。因此工委提出了建库的方案,并提出了建库的标准和程序。为什么要建这个库?两个原因。一是将行业这么些年来的优秀文化建设成果筛选出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提醒大家重视这项工作,并且互相之间有经验交流和学习进取。二是把行业文化品牌建设成果积淀下来,几十年后回头看,哪些企业和品牌还在库里,这就是百年企业、百年品牌。
国家要在行业培育五十强企业,协会也每年评选百强诚信企业,但是这一百家企业,不如美国第六位企业的规模,就说明企业的规模确实还是高度分散、弱小。国家要培育百强,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百强诚信企业的四个指标体系,规模、诚信、经营、成效,这也是国际评价企业的基本指标体系,是立足于规模经济的指标体系,没有任何文化和品牌竞争力的表现。显然,行业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中,这样的指标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充分地反应一个企业在当下乃至未来的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建设这样的品牌库,将文化与品牌建设纳入到新的指标体系中,更加全面地体现出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