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依托“互联网+”升级运输服务

2016-03-16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互联网 ”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扩散、应用和融合发展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模糊和跨越一切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界线,通过变革重组和重新定义,创造出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
  适应“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在并将持续推进传统运输服务深刻的组织变革和模式创新,对运输服务模式、企业经营组织、政府监管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对运输服务模式的影响。
  客运服务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适应公众不同层次类型的出行需求,各类出行服务APP应用不断涌现,从地图导航(如百度地图)、手机软件招车(如滴滴快的)、网上“拼车”(如嘀嗒拼车)、网络包车(如叮当巴士),到出行信息一键查询(如8684公交、航班管家)、车票机票在线预定(如携程网)、车辆租赁网上预约(如一嗨租车)、汽车共享通借通还(如易多汽车共享)等,异彩纷呈,为公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依托网络平台的“专车”服务满足了中高端个性化出行需求,定制公交(班车)丰富了通勤交通手段,车辆共享方便了随时随地用车……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科学把握出行交通特征,既可以为公众出行提供精确指引,又有利于提高交通规划的精准性。
  货运物流更加组织化、平台化。各种服务于车货匹配的APP产品快速发展(仅2014年就超过200个),依托物流园区和零担专线的各类网络平台风起云涌,电子商务井喷式发展推动快递物流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O2O成为物流行业提质增效的主导模式。卡行天下、天地汇等一批轻资产型平台化企业加快成长,对整合零散社会物流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基于互联网、瞄准细分市场的专业化服务企业也浮出水面,如狮桥物流等专门提供车辆融资租赁的“超级车队”管理企业、专门为车辆和司机提供后勤保障的“卡车驿站”等。同时,物联网技术发展更加便利了车辆和货物的实时追踪,大数据应用提高了物流精益化管理水平,丰富了诚信管理的技术手段。
  此外,在汽车维修与驾驶员培训方面,基于O2O模式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客户在线上平台提出服务预约,线下可以实现上门保养、精准维修、远程测试、陪练陪驾等多种服务。从2013年开始,卡拉丁、e保养、易捷卡等创业公司纷纷踏入上门保养维修的行列,开始冲击并颠覆传统4S店服务模式。
  二是对企业经营组织的影响。
  市场结构不断演进。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细分,大型企业向虚拟化、综合化发展,中型企业向专业化、平台化发展,小型企业向个性化、实体化发展。伴随着本地化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大量增多,小微型企业得到了更多发展机会。过去追求企业大而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更需要众多小而美、专而精的企业。众包模式逐渐显露头角,虚拟的轻资产化企业在拥抱互联网中将有更强大的市场生命力。
  商业模式加快创新。一方面,传统企业正在实现从线下服务向线下与线上紧密衔接的O2O服务模式转变,衍生出B2B、B2C、C2B、C2C等多样化经营业态。另一方面,运输服务正向高端化、个性化转变,与旅游、电子商务、金融等多个领域相互交叉融合,提供多元化服务,逐渐向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方向综合发展。
  运营组织更加敏捷。物流企业和货主间以及跨运输方式、跨行业部门、跨行政区域间的信息对接更为直接,“去中间化”、“去中心化”的特征愈发明显,信息不对称状况将全面缓解,在大大压缩市场各类代理和“黄牛”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客货移动中的信息传递更加迅捷,经营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资源管理平台化以及运输生产流程可视化、联程联运服务透明化成为新趋势,企业组织创新、管理再造、文化重塑成为快速回应市场、寻求竞争优势的“必修课”。
  三是对政府监管的影响。
  技术更加丰富。随着二维码、条形码应用的普及,卫星定位、GIS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日趋成熟,客货运输监管向实时监管、视频监管、远程监管、平台监管发展,有了更便利的技术手段,监管成本逐步降低,监管内容大大拓展,监管信息更加透明化,监管力度可望全面加强。
  监管重心转移。政府监管由对集体的标准统一的监管向对个体的分散个性化监管转移,由对实体认证、审批监管向对虚拟认证、备案监管转移,由政府主导的资质监管向市场主导的信用监管转移。
  监管难度加大。信息的开放、平台的共享导致政府监管更为棘手。政府既要规范各种APP有序发展,又要对线上平台运作、线下服务水平进行必要的监管;既要重视信息安全的监管,又要与时俱进完善新兴业态的市场规制。尤其是针对新兴服务业态的“灰色”地带亟待强化法制规范,如各种网络“专车”服务、“拼车”出行、车辆共享等。
  未来随着智能生产、智能生活等高度智能化体系的完善,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的形态还将持续创新和演进,无人驾驶、无人操作(无人机)将逐渐普及,最终私家车及出租车、驾驶员培训等传统行业有可能彻底消失,大众公交变成小众公交,城市客运有可能演化成“车辆共享 城市小众公交 远距离轨道交通”的简单模式。同时,伴随智能供应链管理日渐成熟,传统货运形态也将被彻底颠覆,行业边界完全模糊……总之,那是一个可以充分想象,但目前仍难以准确预料的世界。
  >
  推动“互联网 ”
  统筹做好“互联网 ”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互联网 ”工作部署,立足大交通、大市场、大数据、大服务,制定“互联网 ”运输服务行动计划,以智慧客运、智慧物流为核心,推动实施智慧运输服务提升工程,加快构建旅客运输“一票通”、货物运输“一单通”、公共信息“一网通”、政务管理“一站通”、公众出行“一卡通”、运输服务“一点通”、服务监督“一号通”、应急救援“一体通”、多业联动“一键通”九位一体的智慧运输服务体系。
  加快促进运输服务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运输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建设运输服务领域数据采集与云端管理系统、运载工具和客货实时监控系统、运输信息传输和安全支撑系统。推进运输服务领域“移动政务”平台建设,加强政务公共信息向全社会开放。推动构建跨方式、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组织第三方机构研究发布综合运输服务效能指数、运价指数、景气指数、信用指数。支持公众出行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客运联网售票、物流基本公共信息、车辆租赁、驾驶员培训、汽车维修救援等基础平台以及智能公交、智能运输管理等重点系统建设。
  规范引导运输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各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O2O运输服务模式创新,科学研判各种新兴运输服务业态对经济社会的价值贡献,正确引导企业合法合规运作、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市场运行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法规和政策,修订相关标准和规范,着力解决新兴服务业态的“灰色”地带问题,促进差别化服务和有序竞争。引导和支持各类轻资产平台型企业健康发展,重点完善客货运经纪人、无车承运人等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其整合各类运输资源的作用。鼓励运输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加强与上下游、前后向关联产业(如制造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等)的信息交互和资源整合,促进多业联动和跨界融合。
  大力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借助“互联网 ”破除信息交互壁垒、促进要素高效流动的优势,形成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的强大市场动力。支持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对接和一站式服务,统筹跨运输方式间运力、班次动态匹配,鼓励发展空铁、公铁、空巴等旅客联程运输服务产品。搭建多式联运基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强化多式联运信息集成和开放共享,以畅通的信息链推动不同运输方式间设施装备高效衔接、转运作业高效协同,支撑多种形式的联运模式创新,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着力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车联网、船联网等技术不断普及的机遇,支持研发和推广应用各种运输服务领域的智能终端产品,形成更加完善的运输服务感知体系。借力“中国制造2025”,加快智能运输装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标准化运载单元、标准货运车型及多挂汽车列车、多式联运专用运载设备和快速转运装备,推动构建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运输装备制造模式,形成基于运输市场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推动建立运输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运输装备制造业新的产业集群。
  重构运输服务行业治理体系。适应运输服务新兴业态创新发展的形势要求,及时制修订有关法规制度,规范支持“互联网 ”传统运输服务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制定实施新兴业态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弱化资源和资格等前置管理,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推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快市场化综合开发利用。加强运输服务市场各方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健全监测统计、客货运输特征分析、风险预判和科学决策机制,促进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利用互联网加强对运输违法违规违约行为的智能化监管,完善基于云平台的运输企业、从业人员诚信信息收集和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运输服务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信用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加快建立公众广泛参与、政府资源开放、市场主体建设的信用考核体系。
  (作者: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物流研究所/运输决策支持中心)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