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转型发展圆织北京交通梦

2014-01-20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在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在 2010年8月提出了一个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手段的一揽子方案: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加强机动车总量控制并引导合理使用,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
  限行政策的成效很快就被汹涌而来的新增机动车湮没。2010年9月17日,是中秋节前的一个周末。一场小雨引发了全城超级大堵车,北京市区拥堵路段峰值超过140条,刷新采用尾号限行措施以来最高纪录,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社会面基本达成了共识:再也不能放任机动车的增长了!
  3个月后,酝酿已久的治理拥堵28项综合措施正式出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小客车实施总量调控(即摇号政策)和差别化停车收费调整政策。
  “建、管、限”组合拳治理拥堵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7月,即综合措施实施半年之后,在机动车保有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0万辆的情况下,日均拥堵时间减少65分钟,降幅达50%。2011年小汽车出行比例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由2011年初的34.2%下降到33%。
  >
  从粗放发展  到精细生态发展
  精细统筹,融合衔接。北京交通人通过节日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保畅通、春运组织协调等实战,建立了铁路、民航、邮政、公路等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了设施协调建设对接和动态信息共享机制。融合各种交通出行基础设施的衔接,完善枢纽配套交通设施,建成了六里桥、动物园、北京西客站北广场、北京西客站南广场、东直门、西苑、西直门、北京南站、四惠、苹果园、宋家庄等11个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其中包括5个对外阜的客运枢纽,实现了飞机、火车、地铁、长途客运、市域公交、出租车、小汽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接驳换乘。
  精细设置,连线成网。市交委主任刘小明表示,随着地铁网的初步形成,地面公交必须重新定位,深度调整公交线网,实现轨道网和公交网的协调发展。一体化服务,在路权保障、用地保障上取得新的突破,以公交线网调整和换乘条件改善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保障能力。2013年实行地面公交网络“大调整”,打造由“轨道交通 公交快线”构成的60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网络:45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纵横地下;“四专用、三放射、两环、一横”的公交快线网四通八达。公共交通服务进一步细化,袖珍公交、社区通勤快车、定制公交服务等等,方便了人们“最后一公里”出行,连接了大型商务区和居住区,提供了更加快捷、舒适的高端公交服务。
  精细挖潜,以静制动。雍和宫旁的五道营胡同居民和商户一共有100多辆车,只有40个车位,以前“抢车位”事件经常上演。五道营胡同组建了停车自管会,不设固定车位,先到先停,居民持A车证可24小时停放,商户持B车证夜间不得停放,有效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居民冯大爷编了个顺口溜:“有了自管会,停车不抢位。”在政府支持下,北京像五道营这样借错时停车等管理手段提高效率的案例屡见不鲜。2013年3月,北京市政府出台推进城六区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新建工作的通知,鼓励利用居住区待建土地、临时空地等因地制宜施划停车位,鼓励把现有的平面停车点改建为立体停车楼,每新增一个停车位按2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精细管理,绿色低碳。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建了专门机构交通节能减排中心,编制完成《北京市绿色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方案(2013-2020)》并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批准,成功申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推广绿色低碳运输装备,公交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客车达到5096辆;向社会投放公共租赁自行车2万辆,在中心城区改善30条道路行人和非机动车系统,逐步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这些“治污治堵”相结合的举措,逐渐构建起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
  从政府投资  到创新驱动
  2012年12月30日,在刚开通的地铁9号线上,丰台区莲怡园居民郝建东对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说:“我一直梦想着地铁能修到家门口,这回是美梦成真了。”郭书记的回应话语铿锵:“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圆梦。”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