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敢叫穷村换新颜

2017-10-13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从吉林市向西南行驶120公里,穿过沈吉高速与爱大线,途经两小时来到磐石市的最北部,就进入了驿马乡驿马村的边界。极目望去,一望无际的土地上,一排排规整的白色大棚连片成列,一辆辆运输车、小推车穿梭不停……这片原本荒凉的土地不再是传说中的冰冷,而是充满了生机。这是春天的颜色,也是生命的气息。

  ◇迎难而上

  时间回到一年前,2016年3月14日,忙碌在危险化学品运输的高强度工作中的仝瑞刚,被一纸调令送到了驿马村这片陌生的5500亩土地上。踏入驿马村,这片荒寂的土地超出仝瑞刚的想象,疾病与贫穷把村内2100户村民压得抬不起头,肢体残疾、脑血栓、脑瘫……这是因病丧失劳动力而致贫的典型村。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仝瑞刚感觉到了肩膀上那沉甸甸的负担,并在心底暗暗发誓,不管几年还是几十年,一定要带着村里人站起来,走上致富之路。

  ◇授之以渔

  上任第一天,在与驿马镇领导座谈之后,仝瑞刚就来到了冯铁友等6户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并鼓励他们振作起来,走上致富之路。经了解,这些贫困村民缺乏劳动力、缺乏资源、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仅靠几亩薄地和每月的低保金连养家糊口都无法做到,更别提脱贫致富了。进村之初,仝瑞刚整夜睡不着觉。他想,依靠国家和省市的救济资金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使村民们逃离贫穷的泥潭,唯有让村里与外界形成一个产业链条,让每一个贫困户都参与进来,形成生产力,才能真正强农富农。仝瑞刚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驿马村124户的每一户贫困村民的情况烂熟于心,他主动联系吉林市脱贫办智囊团,经多方协调,请到了市农科院院长及专家到驿马村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发展棚膜经济,种植香菇、芦笋、木耳,就地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目标。

  ◇行家里手

  在进村之初,面对着种种难题,仝瑞刚勇往直前,他与当地的百姓拧成一股绳,挨家挨户做动员,组织这些常年被疾病和贫穷折磨的贫困村民,共同参加了“磐石市脱贫攻坚政策培训班”。为了引导村民树立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自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思想上先站起来。仝瑞刚还带领磐石市扶贫办的成员联合民政局、农业局、教育局和卫生局四个部门围绕脱贫攻坚政策与技能为驿马村的村民举办了一场“面对面交流、心与心对话”的培训班。

  经过初期的摸底与调研,深思熟虑后,仝瑞刚在驿马村踢出了扶贫工作的第一脚——建立棚膜经济脱贫产业园,计划依靠种植香菇、芦笋和木耳实现脱贫目标。经过认真研究和多方协调,仝瑞刚决定,通过贫困户申请政府脱贫基金贴息贷款、上级帮扶单位扶持、申请国家、省市有关脱贫攻坚的专项资金,筹集资金建设香菇种植大棚8栋,冻蘑种植大棚2栋、芦笋种植大棚3栋,种植木耳6万袋。定好了目标后,仝瑞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走访。他走家串户,去说服每一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到脱贫产业园打零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最终,30户贫困户36人决定到驿马村脱贫产业园上班。村民们有了工作,有了股份,内心也有了期盼,仝瑞刚这三个字在也村民的心里逐渐生了根,发了芽。

  现在,仝瑞刚和他的大棚蘑菇一同进入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8栋绿色、生态、环保的香菇以每天3000多斤的产量递增。谈起他心爱的蘑菇大棚,原本话不多的仝瑞刚俨然半个行家,他已经从一开始零基础的门外汉变成了如今头头是道侃侃而谈的行家里手,没有人知道这中间究竟隔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曙光初现

  “仝书记是好人啊,在蘑菇移植的关键时候需要有人不间断照顾,我们睡在家里,他睡在地头临时搭起来的彩钢房。”“人家仝书记,放着市里的官不当,跑到我们这村里种地,这是真能帮助我们的人。”提起仝瑞刚,村民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好,我就是凭良心做事,尽一个党员干部应尽的职责。既然我来了,就要对他们负责。”听到村民们的称赞,仝书记谦虚地说。有时候,就是几句真诚质朴的言语比华丽的辞藻更能够打动人心。经过一年的努力,在仝瑞刚的带领下这个曾经软弱涣散的贫困村在2016年底,124户贫困户中,已有92户138人实现了脱贫。

  ◇小脚大爱

  在下派期间正值仝瑞刚的孩子上高三,面临着人生的第一道关卡——高考。恰逢多事之秋,在孩子参加高考的第二天,仝瑞刚年迈多病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孩子升学的紧张与失去母亲的悲痛几乎将这个铁人击垮,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驿马村还有大大小小的村民需要他。在匆忙料理完母亲后事后,仝瑞刚就来到了吉林市大润发超市,联系香菇的销售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驿马村的香菇走进了吉林市大润发超市,走进了千千万万市民的家中。截至目前,驿马村的香菇已销售3万余斤,这个脱贫项目已经实现了赢利。如今,驿马村脱贫产业园的黑木耳菌袋已经开始露天摆放;3栋芦笋种植大棚正在紧张建设,今年可完成芦笋种植;山野菜种植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小脚走出大爱,铁汉也有柔情。那是一场大雨,一个矫健的身影,奋力冲向滂沱的雨中,冲向裸露在雨中的菌段,只为不让村民的劳动成果白白流失。雨越下越大,菌段还有一角没有遮盖,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上衣脱下。将菌段全部安全撤离后,仝瑞刚坐在运输车上,看着镜子中胡子拉碴浑身是泥的自己失声痛哭了起来。他说:“要是我妈和我媳妇看见我如今的模样,得多心疼。”一年多了,400个日日夜夜,仝瑞刚走家串户,在田间地头,十里八乡,他的身影随处可见。随手一翻“微信运动”,在驿马村跑前跑后每天两万多步是仝瑞刚的常态,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驿马村,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37号的小脚甚至买不到一双合适的球鞋,但就是这双小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着他的村民,脱离贫穷的束缚,向着幸福前进。

  驿马村的傍晚沉浸在暮色中,乡道上没有路灯,仝瑞刚坚守在这里,并不感到孤独,因为还有那些热心关怀他扶贫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还有被他唤起激情渴望脱贫的乡亲们,他将与驿马村的村民们一道,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作者:吉林省吉林市运输管理处)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