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定制客运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

2019-07-12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进入“互联网 ”时代,传统道路客运一直处于洗牌震荡下行之中。如何把道路客运“多小散弱”的缺点变为特点,如何把大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变为平台化优势,如何既能保证兜底服务,又能实现个性化拓展,增加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这些话题在行业下行阶段激发了行业的大讨论,也在不断推动道路客运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而道路客运创新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实现乘客位移服务,还有附加的安全便捷高效舒适。这不仅是乘客需求的升级使然,更是来自铁路、民航、私家车,甚至是资本和互联网平台的倒逼。细数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势便会发现,道路客运唯有在“门到门”和个性化上下功夫,才是发挥其比较优势、破解转型升级难的主要出路。所以,当下萌发的定制客运,便成为道路客运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之一,并逐渐演化成为道路“新客运”模式。
 
  ◇定制客运:新客运模式萌发
 
  事物的发展受内因和外因双重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内因。传统道路客运把客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铁路、民航的快速发展和网约车、私家车的大幅增加,但分析更深层次原因便会发现,这些外因的变化,都来自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这些出行方式背后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抓住了产业调整、技术升级和需求结构调整的机遇,都是在以变应变,与之相比,道路客运自己还在僵化不变而已。
 
  需求侧在升级,供给侧依然僵化;需求侧在低迷,供给侧没有刺激需求的应变,没有升级换代的产品。因此,道路客运供给侧结构不合理,这个内因已经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表现一,无法发挥“门到门”“随客而行”的优势,机动性不强、灵活度不高、覆盖面不广;表现二,服务质量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没能满足人民群众“走得好”“走得舒适”的多元化、个性化出行需求;表现三,依然在提供“坐商式标准服务”,“市场化平台化定制化”的道路客运产品刚刚萌芽。
 
  为充分发挥道路客运比较优势,2016年底,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道路客运定制服务”的概念,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用,鼓励开展灵活、快速、小批量的道路客运定制服务”。
 
  作为道路客运的顶层设计部门,交通运输部在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三点:首先,定制客运是与互联网融合的智慧服务系统,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用;其次,发展定制客运要体现出特点——灵活、快速、小批量;第三,定制客运要纳入规范,提供定制客运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道路客运经营资格,驾驶员应当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车辆原则上应当使用7座及以上的营运客车,提供出行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不得组织非营运车辆和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驾驶员从事定制客运。
 
  定制客运是道路客运的新供给,成为道路客运企业新的赢利点,也会成为道路客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被打上“新客运”标签的定制客运,本质上是为满足“买方市场”的需求,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解决客流存量流失、增量不足的问题。定制客运的“新”主要体现在:
 
  一是满足买方市场的新需求。以往的“出发点到场站—场站到场站—场站到目的地”的三段式出行,会逐步转向“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一段式出行。定制客运创造出“一段式”出行消费场景,这是定制客运的价值所在。
 
  二是利用互联网融合的新技术。定制客运的互联网平台——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客企开发的——都会在定制体验上下功夫,通过平台和手机端的相关技术,构建购票和撮合交易、线路查询和定位、安全保障和服务评价等服务闭环。这种闭环是以往传统道路客运做不到的。
 
  三是突破传统班线客运的新模式,定制客运灵活、快速、小批量,改变了现行道路客运固定线路、时间、站点、班次运行方式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这种新模式,扩大了道路客运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也对现有道路客运政策提出新挑战,考验行业管理的智慧。“乘客为本、鼓励创新、守住底线、趋利避害、规范发展、包容审慎”,对于网约车的发展原则,对定制客运同样适用。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