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道路运输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建议

2015-01-06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改变考试的指标体系。按照考点和实际道路驾驶情况相结合,驾驶技能和安全文明意识相结合,整体学习和单项练习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新的综合考试指标体系和办法。引领驾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完善驾培机构培训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奖惩机制。引领驾校不仅从场地规模和车辆数方面完善,还要重点从守法遵规、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
  >
  汽车租赁
  我国汽车租赁市场成熟度不够,市场主体规模不大,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和服务水平不高,困扰着汽车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在汽车租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为承租者提供代驾服务逐步显现为市场的客观需求。多数承租者由于道路不熟,或者为了体现身份和地位,希望租赁公司提供代驾服务。同时租赁企业提供代驾服务与出租车面向的客户是不同的,主要集中在商务用车上。比如政府部门或企业的外事接待、大型会议、临时活动等等,都需要汽车租赁企业提供“带驾租车”服务。英、美、日、韩等多数国家对于“带驾租车”经营行为的监管,倾向于客运行业的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都规定“汽车租赁经营者不得以提供驾驶服务等方式从事或变相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租赁车辆提供驾驶服务被片面认为是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实际上驾驶员与承租者具有劳务关系,其报酬由承租者承担,提供代驾服务这是汽车租赁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内容的延伸。
  为了规范对汽车租赁企业提供代驾服务经营行为的管理,建议一是对汽车租赁企业提供代驾服务方式予以明确规定:汽车租赁企业不得提供驾驶服务;如果承租方确实要求提供代驾服务的,汽车租赁汽车可以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推荐驾驶员,但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并需与承租方单独签订劳务合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明确劳务期间的双方权责义务、报酬以及结算方式等内容。二是通过调研制定汽车租赁企业提供代驾服务的行为规范(标准)。三是与社保部协商增设代驾服务岗位。
  >
  国际道路运输
  规范的国际道路运输企业受到非法营运业户、违规业户、国外商贸业户非法经营、不公平竞争的冲击,影响了国际道路运输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输市场受到干扰。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准入条件需要调整。国际道路运输行业经营许可“三年国内经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商贸、运输、报关、代理为一体的企业发展。行业管理存在盲区。国外商贸业户使用老旧甚至已经报废的自用(七座以下)车辆非法进行国际道路运输业务;我国卧铺客运企业面临车辆无法更新和即将到期报废,而国外业户可以更新运力且市场存在需求的挑战。行业内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得不到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企业普遍自身业务模式单一,受制于货运代理人。企业车辆状况需要改善,国际道路运输标准车型欠缺,轻量化、清洁化、专业化车辆欠缺。企业一线职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弱。中国企业无法享受到外国企业使用的国际运输公约的便利。
  建议:修订《国际道路运输管理规定》,改变行业准入门槛的设置,用综合指标(人员素质、车辆条件、业务模式、管理水平、诚信经营等)准入。保证中外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中方企业平等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政策环境,在打击黑车,对使用非营运车辆开展运输业务的国外商贸业户纳入行业管理,协调公安部出台卧铺客车国际运输问题的对策,给予国际运输制定有别于国内运输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市场诚信,引导、扶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国际运输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出台针对龙头国际运输企业的扶持政策。支持国际道路运输企业开展综合服务。加强双多边企业运输协定的修(制)订工作,研究并推动我国加入国际便利运输公约。
  >
  车辆
  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管理。目前存在交通运输部和工信部制定出两套管理办法,并同时执行,加大了企业技术管理的难度,加重了产品准入费用的负担。
  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2 012年12号文规定:针对设计总质量大于3500kg的燃用柴油和汽油的商用车辆,自2012年7月1日起,新申报《公告》车型的工况油耗值,应符合行业标准《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阶段)》要求。但同时规定,重型商用车生产企业申报《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表》的产品,应继续按照交通运输部2 0 0 9年第11号令的要求,继续进行JT711和JT719规定的“道路综合法”燃油消耗量检测,否则不得进入道路运输市场。
  以单款1 2 米柴油客车为例,2012年7月1日后,每换一种发动机的车型都需要做道路综合法和工况法两个检测,企业通过交通运输部的油耗准入的检测,每车型需支付1.7万元的检测费用,再通过工信部的油耗准入,每车型需支付3. 8万元的检测费用。单就苏州金龙客车厂,每年就有约100个不同的发动机车型需要实测,单油耗检测这一项就要支付500多万元的费用,企业负担很重。
  建议:严格意义上由发动机厂家申报,信息共享,整车生产厂家可参考使用发动机厂家已审批的目录。如整车厂家仍需要申报,建议把2项审批归口到一个部门审批。减轻企业负担,缩短审批时间。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